“陪读”短信让孩子和家人互相信任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 :2012-11-01 10:38 浏览次数: :
儿子在武汉上高中,远在孝感市云梦县的父亲3年里累计发10万字“陪读”短信——本报报道引发持续关注。有读者赞赏,也有读者认为“这不是父爱,而是‘父害’”。儿子从“拇指上的父爱”中收获了什么?昨日,记者对话就读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一的小郑。
老郑网上连载短信前,征询小郑的意见。小郑答复:“发就发吧。”《华师一,你再与我无关》主题帖昨日点击已过9.3万人次,小郑只看了一个开头。
今年18岁的小郑介绍,父亲没打过他,也没骂过他一次;父子之间没有矛盾冲突。高中时,他正处于叛逆期,对父亲的短信不是每次都认真看。不过,他认为“陪读”短信是与家里联系的“脐带”,传输了家的温度。“通过短信,我与父亲、与家庭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气氛”。
小郑的高中同学近日通过新闻获悉此事,对他说:“很羡慕啊。”这时,小郑也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自豪。他表示,其他家长最好不要照抄照搬父亲的经验。现在,44岁的老郑每周仍给儿子发短信。“短信长了很多,没了文学典故,内容多是家庭动态。”具有中专学历的老郑说。
两代人之间如何沟通,是很多父母和子女面临的困惑。小郑认为,不能说父母年长,孩子就一定要听父母的,双方要平等交流。“我比较喜欢用短信交流。微博不太私密,电话太直接,QQ太及时,而短信包含思考,发和回之间还有间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