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条短信提醒让参赛选手感动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 :2012-12-03 17:18 浏览次数: :
赛前30万条针对比赛的温馨短信让不少参赛选手感动。大到衣食住行,小到参赛选手存放衣物的细节,上海马拉松组委会都没有放过。
今年组委会参与赛事、医疗、安保、饮水等保障工作的工作人员有5000余名,相比去年减少了2000人,但正是多年来的办赛经验和效率让整个组委会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赛事服务和保障。
“今年我在国内参加了4站马拉松,但上海马拉松最让我感觉贴心。尽可能地为选手的安全和需要进行了多方位的考虑。”来自石家庄的姚金东直言,上海马拉松的确是“以人为本”,“就像移动厕所的设置来说,比赛途中也有志愿者快速指引,帮我省去了不少麻烦。结束比赛后,我的脚踝有点问题,走路一瘸一拐,但还没等我开口,医疗站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给我做一些简单的治疗。”
为了保障参赛者的安全,赛事特设医务部,有200名医疗救护人员、16辆救护车提供医疗服务、12个医疗救护点、120名具有医务专业知识的复旦护理专业志愿者,编织了一张赛事医疗保障的大网。
因为体力透支,特意从香港赶来参赛的选手李浩德昏倒在地,但仅仅3分钟后,医疗站的工作人员已经帮他进行了简单的诊治。“我不得不说,上海马拉松赛这样的保障让我感觉丝毫不输柏林、纽约这样的世界顶级马拉松赛事。”带着李浩德等50位参赛者前来上海参赛的香港“世界路跑队”队长杨锐湘感叹,上海马拉松赛想到了很多细节,“这些细枝末节恰恰是跑者最需要的。”
事实上,除了那些专业的医务人员,每个医疗站边还有几位中年志愿者,他们并不是在校大学生,而是摩托车志愿队。一旦赛事需要运输器材和受伤运动员,这些摩托车志愿者都会尽快到达。“我们早晨6点就都就位了,很多志愿者和医护人员比我们来得都早。”
一场马拉松赛考验的不仅是选手的意志力,同样考验着赛事的组织者和那些城市的志愿者们。从去年开始,杨倩和她的环保志愿者联盟就开始参与到了马拉松赛的环保处理工作中。
“马拉松赛可以说是世界上参赛人数最多的低碳运动,但因为参赛人数太多,参赛者又需要在不同的饮水站通过饮水补充水分,所以在很多地方会造成一些遗弃物的堆积。”杨倩透露,根据她所了解的情况,上海马拉松赛光提供给比赛者的纸水杯就有11万只,海绵块也有近7万块,而整个赛事还有近10万瓶的矿泉水和饮料,因此如何更环保地利用就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比去年,现在无论是水站的志愿者,还是一些负责赛后清理垃圾的志愿者,都更加注重环保,尽管选手因为参赛不可能特意把饮水杯丢放在垃圾桶里,但在合理供水上面,我们做得越来越好。”杨倩说这些细节和赛事的提升原本就是一体的,“当然,我听我们的志愿者说,起点处丢弃了不少一次性雨衣,这的确会造成一定的垃圾影响,但我也在途中看到,更多的参赛选手把一次性雨衣丢弃在有垃圾桶的路边。这些细节也证明了赛前组委会的短信提醒的确有作用,而我们的市民的环保意识也在加深。”
